当前位置:首页 > 采风

兵之初
来源:康禄祥 发布时间:2019-08-12 11:42:43 阅读:加载中...

128230240_14422787063121n.jpg

兵之初

(一)

作者:康禄祥

    我们19692月入伍的这批兵,均是陝西宝鸡和岐山县籍的(宝鸡县现为陈仓区),大约有500多人。普遍都是学校的毕业生。文化程度初中生比较多,个别是高中生,有些还是工人出身。因文革影响,有些尚未完成学业,但年限达到也算毕业,号称“老三届”就是66级、67级、68级这批学生。那时,所学的课程扎实,加之在北方,无论学校或者家教,都很注重汉字的书写。高小每周都有大字(毛笔字)书写课,看那个学生捺(写)大字捺的好。初小时学校开设珠算课。若下雨天在家,父辈因在旧社会做生意或当学徒时学会打算盘的技能就传授给我们。“九归括囊”是乘法口诀,不仅要背会,而且要在算盘上会拨。再进一步,就要学会除法,先辈们总结的“狮子滾绣球”包括了所有除法口诀和应运技巧。常言到,学会“狮子滚绣球”,走遍天尽头,意只要你学会这个,在哪里都难不到。这些且是家庭教育的特色,经常的练习和个人的悟性,使一个少年有了会打算盘的技能。有些跟着村子里的能人学乐器,比如拉板胡、二胡之类的,在民间学,自己偷着学,为将来走向社会或从事工作就打下了身有特长的本领。因此,陝西兵里,什么人才都有。写一手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人多的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基础厚实,特别是文学方面更是高一筹,在部队可以发挥,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到服役期满,比较 优秀的战士就被组织提了干。据统计,陝籍的兵先后就有60多人被提成干部,在岗位上能很快胜任,而且干的出色。文化基础打的牢,平常爱学习,工作积极,素质就可提高,说明是金子,放到那里都可以闪闪发光。

    岐山新兵是农历腊月初八在县武装部集中的,穿上新军装后徒步走向蔡家坡火车站。因高兴坐闷罐车也不觉得辛苦。到了绵阳火车站的兵员接待站下车吃饭时,早晨是馍(馒头)和稀饭,小伙子们一根筷子扎(穿)四个,两根就是八个,一下子吃的尽光。可见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多么的大。

    到了重庆之后,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没有见过世面的年轻人,看到了大都市,一切都感到稀奇。有山有洞(防空洞),有楼有房,有水有桥,错落别致,真不愧为山城,只觉得在这里当兵好幸福啊!

  新兵在九龙坡钢校训练,没有多久,遇上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傍晚,组织我们游行欢呼庆祝。我会打秧歌舞鼔和“跃进”鼔,便自告奋勇,新兵连首长就让我和其它几个战友来承担。我们在游行队伍的前面,敲锣打鼔走向街道。夜晚,灯火辉煌,口号声阵阵,部队、地方单位、群众,浩浩荡荡,热闹非凡,整个城市都沸腾了。

  新兵训练完后,我被分在了特务连。我们班有李宗儒、张宏忠、郑世祥、赵宝宝(赵海涛)等战友,班长是谭广禄。每班每天都要早请示,晚汇报。清早起来,首先在毛主席像前,站好队,右手拿起毛主席语录高举起,异口同声喊着,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词句,这已成了例行的规矩。有时还组织学跳“忠字舞”,象我们这些从农村入伍的新兵,笨手笨脚的那能学会?!

   我们第一次离家出远门,一段时间后普遍都想家,只有写信来释放。我们班有一位战友想家特别利害,不吃不喝压床板,甚至哭了起来。班长见此就给作工作,并让我们舍身处地谈自己的想法,看来还不行,班长考虑到陝西兵爱吃面条,专门让我到街上买了一碗清汤面请他吃。后来慢慢地也适应了。

  有一次晚上,因床铺必较窄,我晚上睡下爱翻身,结果从床上滚了下来,这下才清醒了。

  班长是大足人,对我们新兵很关心,内务整理、军事训练,条令条例学习,他都很耐心,传帮带,循循善诱,很亲切,使新兵们感到部队的确是一个大家庭,全班都是好兄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有一次,连里交代了一个任务,班长动员大家,强调一定要完成好。要不就被“刮胡子“的。我听了之后,感到不解,一来班长把胡(hu)说成胡(fu),二来我在想,我还没有长胡子你刮啥?纳梦时我便问了起来,结果大家哈哈大笑。原来刮胡子意思是要挨批评的。看来四川的方言我们还要好好学才行,今后不能再搞误会了。

    还有一件事,连队吃忆苦思前饭,炊事班做了一大盆面块,结果让陝西兵一抢而空。

  特务连和团机关在一起,都驻扎在七星岗。因地盘小,每天训练在楼顶的平台上。有一次我在大门口站岗,暴会良参谋长看到,还亲切的问我,并走到我的跟前,双手把我的军装往下理了理,我感到首长很亲切,心里热乎乎的。

  文革中,部队有些干部被安排参加了地方的“三支两军”工作,有些卷入地方纷争,多少身上都有派(倾向)性的痕迹。文革后期,就是1969年年初,毛主席发出号召,“部队不要在一个地方驻久了,应当调调防”的最高指示,全军部队,包括了野战军都要贯彻落实。按成都军区的命令,我们成都军区步兵21团調往四川甘孜巴塘县,和巴塘的四团换防。

  1969年的四月,正是春暖花开、气候宜人的时节,部队按波次,分批调防甘孜。我们离开重庆时,老百姓载歌载舞,夹道欢送,有些手舞红绸,有些高举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喊着口号,使人有点恋恋不舍之感,可见那时的军民关系是多么的亲切。

经之过

(二)

作者:康禄祥

    我们从重庆坐火车到成都,接着就转坐军车。部队一到雅安,就进入了山区。在南池子(新沟)兵站休息,晚上,我站了一班岗。到了第二天,向雅安行进。只见公路蜿蜒曲折,且都是上坡路,高山流水,公路两边起伏的险山峻岭,万丈深渊的峡谷沟壑,深谷下奔腾的河水逶迤的腾着细浪,给人以醉意的享受。青山绿水,郁郁葱葱,这美景使我们大饱了眼福。

   二郎山遐迩闻名,我们翻越海拔3000米的顶峰时,自然使我想起了“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的民歌。看到山峰天立,就可知当年18军进藏时的艰险,边走边修公路的壮举,使人有了肃然起敬的敬畏。

   到了泸定,在兵站休息了一晚。因是大部队行进,为了保证安全,尚未组织去瞻仰泸定桥的风采。但我知道,杨成武将军写的“飞夺泸定桥”,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学过,耳能熟详,再加上曾在电影中看到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十八勇士那英雄气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心放飞。泸定桥啊,您的雄姿依然那么壮观!奔腾的大渡河啊,请您带去我们的思念!红军老前辈们,您们的后代来啦!

  部队仍在向巴塘的目标开进。

   康定,是甘孜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我团的上级单位康定分区的驻地。                   

     部队到了康定,分区和地方政府组织群众,在公主桥两边夹道欢迎。我们提前下了汽车,列队从欢迎的人群中穿过,这时,欢呼声、掌声和公主桥下的水声,犹如交响区,响彻山涧,气氛相当热烈,好一个军民鱼水情的画面啊!

     欢迎队伍中不少藏族同胞,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只见他们穿着飘亮的漏一手的藏装,头上额前红头绳缠绕,红苹果脸上的笑容像秋天的菊花那样绽放,男的腰间挂着弯弯的带着鞘的小刀,脚上穿着长桶靴,好一个康巴汉子。女的长发披在肩上,手舞足蹈,欢迎场面鲜为我见。真使人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那时,还不知道跑马遛遛的山,也不会唱哪遛遛的“康定情歌”,所以,就无暇去想。

  从康定出发,汽车像老牛一样,慢慢地爬向折多山。 

   折多山海拔4298米,这是第一次遇到的最高山,因匆匆路过,身体也无什么反应。到了第四天,部队在理塘兵站歇息,虽然海拔4187米,号称高城,晚上我站岗时,感到有点凉意。高原的夜间,蓝蓝的天穹,满天的星星,不时的听到藏犬的嗷嗷叫声,给高城增添了一丝不平静的风度。

  到了第五天,部队行驶在义敦时,我的身体有了高原反应,突然呕吐起来,头晕脑胀,我赶快喝了点水,又恢复了安静。

  很快就要到部队驻地巴塘了,我坐在车上,静静的思索着,巴塘是个什么样?部队扎营在哪儿?艰苦不?好多好奇在大脑里流动。又一想,在重庆动员时,原驻巴塘的四团干部介绍,上有天堂,下有巴塘。因此,我相信,巴塘会不错的。

  到了巴塘后,我们班安排在离团部还有十多公里的生产班养猪种菜,给连队提供蔬菜供应。作为新兵,二话不讲,绝对服从。

  到了生产班,和农村一样,劳动对我来说,这不成问题,种菜就是除草施肥呗。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挑猪粪不怕脏,干活不知累,锄草不偷懒。说穿了就是勤快不怕苦,这点,作为我们从农村来的兵都不是问题。

  去生产班无路,有一条河相隔。生产班对面有一铁索钢绳,必须从此绳上滑过去才能到。仔细看,它上有一环,还有一滑轮,粗绳子两头系在滑轮的机关上,一条腿穿进绳环,手抓住滑轮,由一人用力推向,嗖地就过去了。每当我从上面滑时,感觉还挺好玩的。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午饭,看见藏族同胞把家里已故的亲人,在河边放到水里,让水沖走,流向金沙江。这就是水葬,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结果回去吃饭咽不下,心里有发呕之感,可能是条件反射吧。

  生产班不久,有次,司务长廖传开是1962年的老兵,他让我把嘴巴张开,看我牙齿长的怎么样,后才知他为连队在选司号员。接着又问我,会打算盘不?我说会,就是除法慢一些。就这样,把我选为了连队给养员(上士)。在特务连,由于工作出色,1970年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康定(甘孜)分区“三代会”,又出席了成都军区的“积代会”。

    19697月份,我走进部队后勤队伍后不可收拾,一干就是38年。

   从连给养员到机关司务长,从团后勤会计到分区财务助理员,从分区副营助理员到省军区财务处,从省军区供应处副处长到成都军区审计局处长,1996年,在军区财务部任副部长,一直干到退休。

  回想军旅生涯中,在后勤这个队伍,自己一直坚持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去适应各种环境和掌握各种知识和专业。在武汉经济学院,函授学习了财务大专和本科。加之自学,不断总结,使自己在军队财务、审计这个专业上,可以娴熟地驾驭,并撰写论文及散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七十多篇文章,多次参加军队军事经济理论研讨会,并获奖。曾荣立三等功一次,两次被成都军区评为财务工作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全军审计工作先进个人,受到了三总部的表彰。退休之后,撰写散文、诗词、论文等著书六本。

    勤奋有收获,经历是财富。由于自己的努力,从团机关干到军区机关,团、师、军、军区机关都经历过;从一个战士奋斗到副师职领导岗位,从高海拔的西藏邦达逐步下到成都,深感不 易。我知足,我快乐。

    在暮年,仍老骥不休,发挥着余热。耿耿坚持在夕阳大道上奋进不息,豪情满怀在那军营中风花雪月的风采,续续不断追求着征程风云中的真善美。

197577765018279991.jpg

作者:康禄祥

康禄祥,大校,祖籍岐山人。作品多篇被报刋杂志、网络采編。出版书籍几部。

采风文化传媒网:宝鸡工作站;于安林推荐



上一条:

下一条:

随机推荐

秋来了

2019-08-22 19:43:33

母亲的布鞋

2019-10-20 20:42:28

柔性治水 水润三秦

2017-12-21 10:11:55

六个美女说快板

2023-05-08 11:35:58

CopyRight © 2020 采风文化传媒网 www.cfwhcmw.com All Reserved 陕西世纪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并保留所有权 联系电话:029-8256 834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科技五路8号数字生活B座22611室 陕ICP备:18000555号-5 公安网备:112141145214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