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采风

当兵时的深深的留恋
来源:康禄祥 发布时间:2019-08-12 12:08:32 阅读:加载中...

_1209880401_3.jpg

作者:康禄祥

 

  人生有一个特征,往往在暮年时,常常唤起对往事的回忆。

  战友们当年在部队,正值风华正茂,生龙活虎。完成任务坚决,遇到艰险冲锋,工作中争先恐后,比高低,争第一,好强争胜,勇往直前。青春似火且春华秋实,满载着成果和希望,转战南北,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着,收获着。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青年皆已进入了暮年。这时,容易往事历历。若遇到风雨同舟的老战友,那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特别是战友聚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问长问短,话往今昔,滔滔不绝,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事实证明,艰苦年代建立的战友情、兄弟爱,纯真、诚厚、朴实,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随着网络的普及,战友们又建群联系。互相祝福,问寒问暖问身体;互相关心,常来常往多保重。但是,我们总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部队熔炉的锤炼,艰苦艰辛的磨砺,不同地域的洗礼,各自岗位上的雕琢,使得人生丰富,阅历丰满。幼稚变成熟,简单成练达。厚积薄发,油然产生了想写一本反映战友自己的书,即“征程风云”萌生。

  我们奋斗了一辈子,给世界留下什么?百姓平安,国防建设,邦达机场可以作证。我们给子女留下什么?林则徐曾言,“子孙若肖吾,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肖,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我们留给他们的应是精神财富。这就是写书的初衷。

   我们团前身是刘邓大军的部队,解放后驻扎在重庆转为公安部队,后又回归解放军行列。我19692月入伍时,番号是成都军区步兵21团,代号为7835部队。文革期间,因军队参加了地方“三支两军”工作,,毛主席发出指示,“部队不要在一个地方驻久了,应调调防”。我团遵照成都军区命令,从重庆调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19694月全团奔赴巴塘驻营,担负起了义敦剿匪任务,整整一年时间,顺利完成,给了藏区一个安宁,确保了百姓的一方平安。19707月,又奉命调往西藏邦达执行国防施工任务。

   邦达,海拔4360米,空气稀薄缺氧,走路气喘吁吁。草原无树无人,遍地都是寸草和无尾巴的老鼠。由于海拔高山显得亦矮。一年四季,只有七、八月份可穿绒衣,其余都是棉衣裹身。冬天气温可达零下30多度。偶尔只有牧民赶着牦牛路过。川藏路的延伸从此经过通往昌都,玉曲河水长年不断地从这里流淌着。

   部队开进邦达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帐篷。高原气候骤变,有时龙卷风把帐篷全部揭翻。团里决定,由战士动手打土坯墙。每逢冬季,晚上常常冻醒。吃的都是从内地运输进去的干菜系列,压缩白菜、粉条、腊肉、盐肉、红烧猪肉罐头等,因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而缺乏维生素,时间一久,战士的手指甲两边全卷了起来。

   由于缺氧,夹生饭常有的是。后来每个伙食团配备了高压锅方才解决。柴禾,几个连队先后在左贡、洛隆伐木供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部队在此生活了六年多。

   邦达施工,由于草原大平小不平,坑坑洼洼,所以全靠战士用手推车拉土填平。

   彩旗飘飘,鼔劲给力的横幅标语竖立在工地上。连队之间开展了劳动竞赛,一万多人在施工阵地热火朝天。经过奋战,1976年主体工程峻工,部队凯旋于巴塘营地。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邦达的建设者已鬓发苍苍,战友们均已退休。岁月如梭,但磨炼人意志的军旅生活难以忘记;艰苦凝结的战友情始终绽放;重庆执勤、义敦剿匪、邦达施工的历史深深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那一桩桩动人的故事仍被传颂;那一页页英勇顽强的奋斗史将永载史册;那一个个激情燃烧的灵魂永远充满活力。军队的情怀、军人的奉献将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征程风云”发起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战友们的热情支持和鼔励,赞成赞美的诗文纷纷传递。倡议积极响应,行动只争朝夕。战友们亲自动脑动笔,写自己、写同事、写军营,记录了征程中那点点滴滴感人事迹,讴歌了风雨中那组组谱谱光辉业绩之动人故事。篇篇文稿网上发表,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赞助出资慷慨解囊;致力于该工程建设的良言犹如雪花片片飞来。我写我欣赏,抢救历史,弥补空白,传承给下一代精神财富的历史任务义不容辞的落在了我们这帮人的身上。

   我们是和平的建设者,我们是藏族同胞的守护神,我们是邦达精神的开拓者。书写历史,筑就辉煌,我担当,我挑战,我浩唱。

   由于部队历经多次调防,逢遇精简整编,一个完整的七团历史缺失了不少。战士档案无剿匪参战之记。但是,资料的不健全不能抹杀掉这段历史,因为这已深深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工作上的失误不能不承认经历了的风雨,因为我们还健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无视历史,就是人民的罪人!

   国家有明文规定,凡参过战,复员在农村的士兵可享受一定的待遇。因档案里无文字表达,故许多战友们至今尚未享受到党和政府的这一关怀,谁之过?有些战友在剿匪、邦达施工执行任务时致伤,均没有评残,使得他们在老年时旧病复发,该享受这一待遇的却没有得到,谁安抚?尽管这样,我们这些老兵们仍然顽强的生活着,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耕耘着。

  这本书的成全,感受到了战友们的一腔热血,证明了我们的力量,践行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真谛。曾亲自指挥义敦剿匪的老团长、并率领部队完成邦达机场建设任务的指挥长赵天平老首长给本书题了词,文雨辉首长亲自过问、关心此书的内容出版。虽然史料有限,却从篇篇文章中折射出奋斗不屈的光环;从事事情节、句句感人、字字闪光中释放出人生的睿智和攀迹。它不仅反映了我们军旅生涯中最灿烂的光辉一页,而且也闪烁出风云征程中最耀眼的亮点。这本书是战友们的奋斗史,是军人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弘扬、传播。

  不管世事怎样变迁,我还是我。为此,我们要好好的生活着。

197577765018279991.jpg

作者:康禄祥

康禄祥,大校,祖籍岐山人。作品多篇被报刋杂志、网络采編。出版书籍几部。

采风文化传媒网:宝鸡工作站;于安林推荐



上一条:

下一条:

CopyRight © 2020 采风文化传媒网 www.cfwhcmw.com All Reserved 陕西世纪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并保留所有权 联系电话:029-8256 834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科技五路8号数字生活B座22611室 陕ICP备:18000555号-5 公安网备:112141145214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