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五丈原镇探古溯源
来源: 田保才 发布时间:2021-01-04 11:47:54 阅读:加载中...

五丈原镇是我的家乡,我生在斯长在斯。但对它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从未考究过。退休后,回乡居家,闲得无事,常与乡党闲聊,听了不少五丈原镇的动人故事,使我对生我养我的这座古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促使我对它的历史想弄个究竟。于是,近几年我翻阅了有关五丈原镇的一些史料,走访了当地不少耄耋老人,才使我对它的历史有所了解,得知它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了不起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古镇,更增加了对家乡的那份感情,留在脑海里终身难忘。现在,五丈原镇已合并于蔡家坡镇,从岐山县的地图上永远消失了,后辈往后再也不知道过去还有个五丈原镇这个名字。为此,已多年不甚握笔的我,又动之以情,执笔记之,以享世人,给同代和后代人留下一些难忘的回忆,启发人们热爱古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一表对这块热土的养育之恩。

QQ截图20210104111933.jpg

五丈原镇位于关中西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40里处的褒斜道北口,南靠魏魏秦岭龙脉,北临滔滔渭水萦带,东依褒斜道峡谷流出的石头河,西与陈仓区分界的秦岭谷涧流出的同峪河交界。这里曾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周围名胜古迹遍布,镇东南一公里处便是历史名地五丈原,原顶北端建有诸葛亮庙。镇区辖有 9个古村落:北星、南星、西星、东星、同星、红星、温星、五星和五丈原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若明珠,三龙共戏;似莲蕊,八星作瓣。自古就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

2.jpg

3.jpg

镇区南有西宝高铁路,岐山站就设在于此;北有西宝南线、西宝高速、西宝中线、陇海铁路;端北是岐山大道直通县城,向南有通往秦岭以南的古褒斜道,交通成网,四通八达。

QQ截图20210104112037.jpg

五丈原镇地理位置独特,处在渭河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向南依次呈阶梯型,有初士原、二原、三原、四原、五丈原至秦岭,为黄土台原地貌。镇区位于渭河川道的初士原,开阔平坦,方圆万亩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岐山县乃至宝鸡市,也可说是关中道比较著名、比较大的集镇,比一般县城还要大的多。全镇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6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它南接太白县,西依陈仓区,东挨眉县,是一个晓鸡一鸣闻三县的地方。这里是秦岭山货土特产集散地,是秦岭褒斜道北出口的要镇,是关中通往秦岭以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三县和南北往来的人云集于此,工农、生活商品,门类齐全,种类繁多,物流畅通。有“三县第一集”和关中重镇之美誉。

QQ截图20210104112052.jpg

探古溯源五丈原镇,历史悠久,传说是具有一个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五丈原镇的形成与秦岭和褒斜道密不可分

QQ截图20210104112141.jpg

巍巍秦岭横亘在中国中西部,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人称华夏祖龙脉,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自古以来,秦岭作为关中的屏障多次阻断了兵乱之祸对关中的侵扰,成就了关中的繁荣富庶,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关中建都,是关中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之地。但秦岭也阻断了南北交通,成为秦蜀之间的天险,连诗仙李白也不禁发出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打通关中与汉中和四川的往来通道,古人面对重山阻隔,没有裹足不前,而以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沿着河谷,穿山越涧,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打洞、架木铺板、修筑栈道,开通了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使秦蜀之间联系逐渐紧密。

褒斜道作为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长。《读史方兴纪要》:“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足以说明此道历史久远。从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到汉晋重筑整修,遂畅通。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中的栈道即此道。隋唐兴盛。褒斜道就成为南北往来的最为重要的命脉所在,为历史上我国开发西南的主要通途,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丈原镇地处褒斜道北出口,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群居着9个省的人等。自有了褒斜道,这里就有了驿站,有了商铺,有了集市,有了人脉,有了灵性、有了灵气、有了灵光,逐步就形成了集镇,逐渐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穿越八百里秦川,我发现关中道的古街大都为东西走向,而五丈原镇古街却是南北走向,比较独特,为数见少。我琢磨这可能也与南北走向的褒斜道有关,这种建筑设计也可能与走褒斜道方便而已吧。

五丈原镇,三国之前,有无名称,无史料记载,无法考证。后来几易更名为“魏延城”、“高店镇”、“五丈原镇”,现又归于蔡家坡镇,是有来历的。三国时候,这里是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据《史记》载:即公元234年,魏蜀在这里交战。诸葛亮命大将魏延为先锋,在渭河南岸的初士原(今五丈原镇)屯兵驻防,作为前沿阵地。魏延按照诸葛亮的调遣,东挡西杀,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位骁勇猛将,后人在这里修城建舍定名:“魏延城”。

到了元代,因一姓高的商人在此开店经商,其人经营有方,生意兴隆,高家店铺越办越大,门市盈街,业兴店扬,故改称“高店镇”。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曰:“高店镇“是个古久的名字,在远古的时候,或是地壳运动,或是三面环水的河流涨落淤泥雍积形成初士原,周围低凹,镇区为台原高地,自有了褒斜道,这里因南北往来,随之就有了驿站、商铺门店,古名思议,称“高店”。后来改为魏延城,再后来又因其地理特殊便又恢复了原名“高店镇”。仔细琢磨也不无道理,但无史料可考。

QQ截图20210104112205.jpg

到了明清年间,高店镇已成规模,是鼎盛时期,为关中道驰名的集镇。高店古镇主街道南北走向,长一公里,南端分叉向东南延伸至五星村、向西南延伸至同心村,成人字型。高店街南、北两端有大门楼,东西有条7街巷:麦草集巷、牲口集巷、木头集巷、扫帚集巷、铁器集巷、山货土特产集巷、金银珠宝集巷。镇内外有 8 城堡:西堡、南部、北堡、东堡、楼堡、大堡、永宁堡、簸箕堡。有6个古庄:太平庄、凤鸣庄、土桥庄、团庄、照壁庄、高家庄。有5大楼:过街楼、财神楼、三官楼、玉皇楼、玉石爷楼。有12个寺庙:睡佛寺、红花寺,常州寺、石佛寺、娘娘寺、火帝君寺、五圣行宫寺; 三官庙、财神庙、观音庙、药王庙、四坡庙。有 8大戏楼:过街戏楼、冻死鬼戏楼、药王庙戏楼、观音庙戏楼、财神庙戏楼、三官庙戏楼、五圣行宫寺戏楼、五星大社戏楼。有 5 个朝廷赐名的牌坊:清乾隆年间的东星村忠节牌坊,明朝的五星村白家牌坊、嘉庆年间的见家、李家牌坊,南星村永宁堡明朝一姓梁的守边关有功皇帝赐有忠烈牌坊。有  4 堎:李家沟、西沟、见沟、大沟、红沟;张家堎、刘家堎、苏家堎、靳家堎。有捱:王家捱、徐家捱。当地有7大宝:小麦、玉米、大米、麦李、蚕茧、竹子、水牛。这些都是五丈原镇古代文明进步的象征。

民国18年、21年两度旱灾,造成饥荒和人称“转筋呼噜泄”的瘟疫滋生,民不廖生,饿殍遍野,人口骤减,五丈原镇一度冷落。高店街以南的睡佛寺对面有一150亩大的壕坑,人称“万人坑”

    19495,西安解放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为了不让敌人有喘息机会,决定迅速推进,由彭德怀元帅指挥会歼国民党残部胡宗南、马步芳匪军,解放大西北。 76日,一野前委召开扩大会议,制定作战方案,决定向胡宗南先开刀,进行扶眉战役。作战方针是钳马打胡”,各个击破。担任穿插作战任务的第二兵团即部署奇袭高店镇对面的罗局镇,断敌退路的战役。在扶眉战役中, 710,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在礼泉县城东的军师干部会上宣布命令,当日下午7时由现地出发,向临平及其以西、漆水河以东地区集结,1120时发起进攻。四军第一梯队第十师师长刘茂功率部傍晚隐蔽开进,    12日晨7时一举占领岐山县咽喉重镇——罗局,为后续部队扫清了障碍。 扶眉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个军,45000余人。解放军牺牲3000多人,伤残1700余人。714,二兵团相继收复岐山、凤翔,再克宝鸡。胡宗南兵退汉中,其中一些残兵败将就是经高店镇上五丈原从褒斜道逃往汉中的,解放军追到五丈原上撤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1958成立了人民公社,19588月至12月将高店镇改名为“高店人民公社”,1959年变为“五丈原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成立后,政府组织五丈原人民,挖山劈石,经落星湾,修建了一条20里长的盘山渠道,将石头河水引上五丈原。使这个“天旱三尺干,刮风起黄烟,吃水还比吃油南,有女不嫁五丈原”千古旱原有了生机。后来在初士原打机井百余眼,成为万亩井灌区,结束了五丈原十年九旱缺水的历史,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90年代后期在五丈原上修建了大型水厂,解决了整个五丈原地区工厂企业生产用水,使居民饮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QQ截图20210104112222.jpg

由于五丈原镇的独特地理位置,我国在其周围建了前进机械厂,陕西汽车制造厂、齿轮厂,西北机器厂,渭河工具厂,陕棉九厂等诸多军工和民生企业,五丈原镇成了国家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重镇,为强国富民做出了积极贡献,起到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开展“破四旧、立四新”,使五丈原镇的城堡、楼牌、寺庙等古建筑大都拆除,古老镇容被毁殆尽,所剩无几,明清时期的古老街房依稀可见。

QQ截图20210104112238.jpg

10年“文革“期间,由于国内搞阶级斗争,形成”红统指“和”“红联司”两派。1968年两派在五丈原镇发生了一场武斗。当时,五丈原镇镇府和8个村都参加的是“红统指”,唯独只有东星村参加的是“红联司”。19684月的一天凌晨,东星村书记尚宗芳带领数名民兵,手提盒子抢冲进镇府大院,逮走了时任镇党委书记周天书和革委会主任陈维新,压在了东星村的地窖里,民兵昼夜看守。“红统指”为了营救这两位镇府官员,于517日组织蔡家坡和宝鸡有关工厂工人武装连夜赶往集结于五丈原镇埋伏在五丈原镇以东、西宝南线以南的南星村麦田里。当夜,高店街的居民家家户户烙油饼、烧开水、送往距五丈原镇4里远的阵地支前。518日凌晨战斗打响,打得整个东星村烟山土雾,鸡飞蛋打,东星村几百口村民招架不住,全部钻到靠塬的地道里。上午,五丈原镇购销社把收购的辣椒运往东星村,在地道口点燃,抬来农户的风车,往地道里扇辣椒烟熏地道里的村民,不少村民已经晕倒,当天打死东星村民5个,一名受伤。中午时分营救出了两位镇府领导,战斗结束。两位领导救出后,是人把他俩背到五丈原镇南星村书记张有怀家中,歇息在他老母炕上。这时,高店街的居民问讯赶来看望,有的拿几个鸡蛋,有的拿1斤白糖,见到被营救回来的领导热泪盈眶,有的握手痛哭。可见那个年代的干群关系确实可亲。如果战斗继续,东星村将全部毁灭。这是和平年代的一个悲剧。

随着影视历史剧《三国演义》的出现,演绎了蜀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10万大军从汉中出发,经褒斜道,来到五丈原上安营扎寨,与渭河北岸的魏将司马懿对垒作战,相持百余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上。从此,五丈原传颂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英名;留下了诸葛亮出师未捷,壮志未酬的无限遗憾。后人为了纪念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五丈原上修建了诸葛亮庙。时至今日,五丈原周围留有许多三国古战场的历史遗迹。原下有蜀军取水的盘盘道坡和诸葛泉南有蜀军军中帐—豁落成、招兵买马的插旗台、将军石、怀贤阁、养马场;东有万亩稻田传说是当年蜀军与民开垦的水田、三国古战场—火烧胡卢峪;北有魏延城、点将台;西有蜀倉—蜀军倉库等。

QQ截图20210104112307.jpg

QQ截图20210104112320.jpg

  这里其人文历史,古老悠久;文物古迹,昭世文明;民俗风情,内涵殊深;深山峡谷,奇特险峻;江河溪流,纵横交错;轶闻趣事,丰富多彩;那魏魏雄关,滔滔江河,潇潇秋风,座座祠庙为古镇增光添彩,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独领风骚,誉满海内外。

民间传说,五丈原原名“陂陀坡“。在秦朝时,秦二世西游,当时正直夏末秋初,三伏天气,烈日炎炎,当头高照,燥热至极,胡亥一行人等,一路顶烈日,踏灼土,行至褒斜道北口五丈原下,已是汗流浃背,人困马乏,疲惫不堪,但见斜谷水奔流而下,浪花飞溅,沙悬石滚,声震谷鸣,闻之如雷。秦二世遂命随从取水冲凉。但骄阳似火,河水晒得热乎乎的,虽浇淋澡洗,却无济于事,仍闷热不减。他只好起驾上原。一帮人马上得原来,忽觉秋风习习,格外凉爽,霎时燥热即消,顿感心旷神怡。此时,在原上由南向北刮起一股旋风,越刮越大,越刮越高,尘柱通天,旋转北移,尘柱足五丈余,甚是壮观。这一奇特现象,使秦二世想到“龙卷起尘柱者天意,吉祥之兆也”,见景生情,兴致倍增,随即挥毫写下“五丈秋风原”五个大字。从此“陂陀坡”因之改名为“五丈原”。而“五丈秋风”则作为岐山八景之一延传于今。正因这些历史典故,使五丈原这个历史名地久负盛名。于是,后来就把高店镇又更名为五丈原镇。

改革开放以来,五丈原镇这个历史名地锦上添花,飞速发展,经济腾飞,日新月异。1987年,五丈原镇被宝鸡市列为城镇建设示范镇,对古街进行了改造提升。到上世纪末,五丈原镇辖9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29户,总人口2.8万人。高级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镇医院1所,9个村都有医疗站。2010年,镇区共有各类企业2500户,商贸经营户1300的多个。镇社会公共服务中心1个,村社会保障站8个、社区社会保障站1个,岐山第二医院1所。

渭河北岸的蔡家坡镇现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区域三级城市,宝鸡市三个副中心城市之一,全国新型建制镇示范试点、陕西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和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2011 年,为创建蔡家坡小城镇城市,五丈原镇又合并归属于蔡家坡镇。

如今的五丈原镇随着大开发、大发展的步伐,已成为一个万亩大的集镇,形成了5条大街,过去的古街(高店街)改为东星街,并建了中心街、西星街、南星街、北星街。四条大道东西贯通。各条大道两旁厂房林立,各条街道商贾云集,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目前,镇区已建成万亩工业园区,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城。

五丈原古镇,承载着自然的生命,贯穿着人类的繁衍,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演绎着文明的进步。古往今来,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大显身手,上演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话剧。当老辈给孩童讲述它的传奇故事时,个个眼睛瞪的似铜铃,人人听得津津有味,好似天方夜谭。

QQ截图20210104112339.jpg

古镇往事的追忆,现代盛景的礼赞,今昔翻天覆地的变化,五丈原古镇唱出了一曲由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凯歌。这些人事风物能够长期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正所谓“一方土养一方人”,其实就是五丈原人的根脉所在,魂魄所系。使人对这座古镇更加敬畏、更加尊重,更加崇拜、更加向往。                       

现在,五丈原镇的名字虽然在岐山县的行政区划图上消失,但五丈原古镇这座丰碑在人们心中永存,那古风古韵将永远在人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愿五丈原镇更加美好,使这一古镇在实现伟大的中华复兴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多彩的风韵。

田保才于五丈原古镇

公元二0二一年(庚子腊月初七)元日记之

作者:田保才同志简介

      田保才,,生于19551128,陕西省宝鸡市劳动模范,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本人给国家、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投写各类稿件4000多篇,采用3000多篇。曾被《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杂志》、《陕西水利杂志》、《陕西水土保持杂志》、《宝鸡日报》、《宝鸡广播电台》、《岐山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和部门聘为通信员。被岐山电视台聘为电视节目评审员。

手机:17802976710

采风文化传媒网宝鸡工作站:李润林编辑;于安林审稿。


CopyRight © 2020 采风文化传媒网 www.cfwhcmw.com All Reserved 陕西世纪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并保留所有权 联系电话:029-8256 834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科技五路8号数字生活B座22611室 陕ICP备:18000555号-5 公安网备:112141145214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