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采风

春风幽香入梦来
来源:李三虎 发布时间:2019-09-08 20:12:58 阅读:加载中...

1518084626908.jpg


——记陕西永丰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永丰

作者:李三虎

 

2018盛夏,在古城西安大雁塔广场西北角的永丰酒店,笔者采访了陕西永丰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永丰。这位闯荡西安餐饮行业的成功者,说起他几十年的奋斗史,三句话不离改革开放,说是改革开放开拓了他前行的道路,改革开放给了他成就事业的机会,改革开放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使他的人生走出了低谷,活出了精彩,闪耀出光华!

是的,踩着改革开放进行曲的旋律,胡永丰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从最初的棚户式餐饮小店白手起家,逐步发展,如今在西安,建立起拥有十余家岐山面馆、一家宾馆、一家川菜馆及省内外多家连锁加盟店的现代化、集团型陕西永丰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千万元,从业人员达八百余人。企业先后获得“西安餐饮特色店”“一级店”“陕西餐饮名店”“绿色饭店”“陕菜示范店”等数十项称号,“永丰岐山面”于2003年注册商标后,先后被评定为陕西省和西安市“著名商标”。同时胡永丰连年获全国、省、市及县多项殊荣,成为岐山臊子面在省内外举足轻重的旗手和领军人物,选举为岐山县九届政协委员,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把握机遇、积极进取、事业有成的风云人物!

 

胡永丰于1955年11月出生在岐山县雍川镇韩家村。他的降生,生活并没有向他展开玫瑰般灿烂的风景。家居渭北黄土高原,留在他童年少时的最深记忆,就是极度的贫困、饥饿和冷冻。全村几百口人,争着吃一口几十米深的老井水,这里唯一不缺的就是无遮无拦的四季狂风。土墙破屋,家徒四壁,他没有穿过几件新衣服,都是兄妹们大的穿了小的穿,破衣难以御寒,粗粮难裹饥腹。春夏复秋冬,母亲姐姐响彻夜晚的呜呜纺车,和咣当咣当的织布声,织就了他孩童的美梦。饥饿始终困扰着高原农民。胡永丰哪里想到,曾经吃伤了胃口的高粱面饸饹和玉米面搅团,在几十年后会被他搬上宴席;他更没有想到,那时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来了亲戚才吃得上的臊子面,会成为他走上致富路的主打美食。那时候,生产队的发展似乎停滞不前,连粗布和淡饭也不能够使人温饱。胡永丰经常心存非分之想,啥时候才能够撑饱咥上一顿臊子面,或者吃一块满嘴流油的白蒸馍馍夹肉啊!

如果说农民也有奢望,这就是那时候一个少年农民的奢望!

为了这个低级的奢望,十多岁的胡永丰和父兄们一起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去工地拉土打夯修水库,到砖厂制砖、运砖当窑工,过年的日子生产队放几天假,他远赴秦岭深山割竹子,卖了竹子补贴家用。

可是不管他怎么折腾,饱咥一顿臊子面或者白蒸馍馍夹肉的奢望,只能是他梦里磨牙咀嚼的自慰而已。

这时候,改革开放席卷黄土高原,胡永丰感觉有点“春风幽香入梦来”的感觉。生产队的土地变成农户的承包责任田,束缚农民手脚的集体管理体制松绑了,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胡永丰高兴极了,他甩开双臂在原头上奔跑,像脱了僵的野马。封闭的关中西府,偏僻乡村的朴实农民,跃跃欲试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心中涌动起滔滔经商潮。胡永丰按捺不住了,1983年,只身一人远赴新疆当伐木工,尽管几次差点命丧巨木之下,仍未能将家庭从贫困中解脱出来,但这次闯荡,却给了他创造新生活的历练和信心!

1985年,一位远房亲戚在西安南郊一个汽车站附近租了十几平方米的简易棚房,要卖岐山风味小吃,聘请胡永丰当厨。他没有犹豫,毅然背上破烂的铺盖卷来到西安。

这一出走,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把餐饮作为一项事业,开始走上经商之路。

做一名厨师,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定数,好像这就是他苦苦寻觅的人生道路。民国时期及至解放初,胡永丰的祖父和父亲代际相传在药铺做工,后来自家也开了药铺。那时候,学艺先学做人,学徒先学厨艺。这样,祖父和父亲,就成为家乡十里八村负有盛名的厨师,农家婚丧嫁娶、满月寿诞之类红白喜事,主家以能请到他们当厨为荣耀。

胡永丰从小最爱吃父亲做的臊子面。父亲的臊子面做工精细,配料讲究,香味浓郁,吃过一顿臊子面,久久回味无穷,不由渴望着再次享用。他爱上厨艺这一行当,很大程度上是因臊子面而对父辈产生的崇敬。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厨艺,尽得一手家乡风味小吃的精湛技艺,同时传承了先辈添加中药材调汤、配菜的秘笈,成长为一方名厨。凭此一技之长,在承办红白喜事和赶会当厨中得到了回报,家庭的生活因此有了些许改善,使他认识到这个行当是可以养家糊口的。

在西安的第二年,远房亲戚打算转包棚户式小店,胡永丰当机立断,承包了这家店面,开始了既当老板又当主厨的经营之路。这时候,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是第九个年头。

那时候一碗面卖二角五分钱。胡永丰常常是白天经营,晚上制作加工,白天黑夜连轴转,天天打鸡啼起床夜战。吃食生意挣的就是个辛苦钱。胡永丰不怕辛苦,他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苦都吃过。他诚实地做好每一道菜,做好每一碗面。他知道,他卖出的面食和菜肴,都是地道的岐山风味,他不能倒了岐山的牌子,他要靠岐山的风味在大西安争得一席之地。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打拼,胡永丰的臊子面和岐山小吃因经济实惠、味道纯正鲜美,在当时西安仅有的几家岐山面馆中独树一帜,赢得顾客良好的口碑。在这里,他捞到了第一桶金,储备了后续发展的原始积累。

1988年,胡永丰在西安红会医院门前租赁一处门店,重新开张,生意红火兴隆。

1990年,因拆迁原因,他将饭店迁到振兴路西后地。没想到,在这里因为诚信经营讲究饭菜质量,碑林区政府开会表彰他,授予他先进工作者,戴上大红花,捧着红被面,他心里特高兴,觉得乡下人来到西安做生意给自己挣钱,公家还要开会表彰和奖励,这是多么好的政府,多么好的事情啊!于是他受到了鼓舞,像鼓满了风的帆船,劲头更足了。

改革开放,使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这里,胡永丰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变低档次的棚户式粗陋饭店为门店式酒店,对经营设施、规模、品种、水平进行拓展和提高,经济效益达到一个新的层级。可以说,在西后地的十年,胡永丰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总结,经营理念更加成熟,管理水平更加提高,制作工艺日趋成熟,经营品种更加丰富且适销对路,同时他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这时候,2001年,胡永丰的餐饮事业进入风生水起的全顺时期,于是在西安长乐路开店,第一次挂出“永丰岐山面”的招牌,迈出了品牌发展的第一步。2002年,雁塔路广场改造工程竣工,胡永丰承租迎街面一栋楼,办起了永丰岐山面馆、永丰川菜馆和永丰宾馆,这里成了永丰大业的旗舰店、大本营和指挥中心。中心的对面,就是雄伟庄严的大雁塔。旗舰店之外,在长乐、土门什字、雁塔、东大街百盛、西五路、五星街、北二环、东一路、电子城开设多家分店及省内外多家连锁加盟店。这时的阵势,不但标志着“永丰岐山面”在强手如林的西安餐饮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标志着他的事业进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的新阶段。

 

说起改革开放,胡永丰深有感触。他说这样一个时代,是千载难逢的奋斗者的乐园。而要成为改革开放潮流的弄潮儿,就是要不断地改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不但要心存高远,还要脚踏实地,不断调整自己的方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一个优秀的餐饮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是灵魂,良好的硬件环境、菜肴质量、接待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关键,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则是企业的活力所在。各个方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展现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确保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和壮大。

胡永丰的家乡地处古周原。这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千百年来,这一方百姓饱受周礼文化熏风的沐浴,血液里流淌着先民诚信尚义、勤劳节俭、乐善好施、和气待人的淳朴民风。胡永丰从小浸泡在古朴的乡风民俗之中。源于周时祭祀制度的岐山臊子面,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单就它的吃法,就传承着敬天地、敬先祖、敬尊长、礼宾朋、泽大众的道德礼仪规范,在不同场合,又有喜庆面、和气面、长寿面、庆生面等等不同含义的称谓。

岐山臊子面在岐山,在西府特色名吃中,有着最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突出的特色,最广泛的民间传播和最响亮声誉,然而正式打入西安市场,却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

可以说,改革开放使岐山的乡土餐饮走向都市,走向更广阔天地!

胡永丰属于最早一批开拓者。他带着周文化的气息和岐山饮食风味,走出故土,闯入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他要在都市找到乡土的落脚点。他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将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和鲜活精神融入其中,这样,传统文化与新时期企业经营实践找到了契合点,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古都西安相映成辉。他努力锻造企业的金字品牌。这是一场扬弃过程,是继承与创新精神的抛洒。在此基础上,他锻造了“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经营战略,树立了“服务人性化,管理创新化,经营国际化,工艺传统化,风格统一化”的经营理念。一方水土成一方风味。岐山的特色到了国际大都市,最终在继承和改革中形成新的风味特色。胡永丰一直在追求一种境界,就是“吃了让人忘不掉”的境界!比如岐山臊子面,传统的制作工艺具有“薄、劲、光,酸、辣、香,煎、稀、汪”的鲜明特征,特别突出酸和辣,这就难以适应来自五湖四海更广泛的饮食群体。胡永丰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革。在保持岐山特色口味的基础上,调整调味品配比,适当减少酸味和辛辣,添加咸味、甜味和酱味等,以适应各方宾客的口味;适量融入十多种中药材佐料,在传统臊子面具有开胃健脾、润肠通便和降脂降压功效的基础上,增强了舒筋活络等养生保健功能。同时在形式上,沿袭岐山小碗吃面的饮食传统,推出一人份六小碗、只吃面、不喝汤的一口香臊子面;他标新立异,将醋粉、锅盔、搅团、凉粉四种岐山小吃拼起来,构成一人份农家“四小碟”,等等,这样,“永丰岐山面”既保留了岐山臊子面和风味小吃的经典特色,又突显了鲜明的个性特点;推行基本原料、制作工艺标准化,确保了多店经营的统一风格。各个分店遵循统一标准,在西安的各地顾客到哪个店都一个口味,吃了就是忘不了!

2003年,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永丰岐山面”商标,并请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门牌。金字品牌享誉三秦,远播省外。2010年,先后被评定为西安市和陕西省“著名商标”。随着品牌著名度的提高和品牌效应的充分显现,不少岐山面经营者申请加盟开展连锁经营,公司严格把关,在省内的延安、渭南、铜川等地,在河北、甘肃等区域批准设立了“永丰岐山面”连锁加盟店,品牌影响持续扩大,经营地域持续拓展。

流传数千年的岐山臊子面,意蕴深厚,滋长了胡永丰热爱文化的嗜好。他好与文人墨客联谊交友,好收藏名人书画艺术品。刘文西、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化名人曾莅临面馆品尝岐山面,并留下珍贵墨宝。他将墨宝装裱挂出,营造了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陈忠实的“游长安城体验唐风,食岐山面演绎周礼”,一语道尽岐山臊子面的文化内涵和当下所处的宏大背景。贾平凹的“三秦腔隽永,岐山面兆丰”,声情并茂,美食家们从一碗面瞭望到广阔的丰收田野,田野上站立着一个岐山面正宗传人;而一句“周原遗风远,美食色味长”,更是将一碗面品味出悠远深厚的意蕴,淋漓尽致,入骨三分。2016年4月,大雁塔永丰酒店重新装修后盛大开业,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张小虎赠送中国书协彭呈公先生墨宝,一对“常吃永丰岐山面,纪念大秦帝国风”的楹联,人们似乎看见岐山面的精魂化作五彩祥云,飘荡在三秦大地,展示着帝国雄风。食客们缓步进入饭店,细细品尝岐山臊子面深厚绵长的独特风味,再反复观摩名人墨宝的隽永深幽,同时享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美餐,实在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盛宴。难怪胡永丰被人们誉为陕西餐饮界的儒商,他应聘担任陕西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穷乡僻壤进入大都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胡永丰经历了眼界的大开放、思想的大解放和理想抱负的大提升。初到西安当打工仔,那时的想法,就是为家里建起三间大瓦房,购置一台彩色电视机,买一辆飞鸽自行车,如此而已。那时候他极尽想象,怎么都是在为温饱问题而焦虑,怎么都走不出关中农民“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小农经济圈子。不久他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下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胡永丰属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最迅捷的一类人杰,他很快意识到,过去想干不能干不敢干,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了,他的欲望很快被激发起来,他想他必须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境界、远大抱负和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为了适应企业规模化发展需要,2005年,胡永丰成立陕西永丰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走出了现代化发展的第一步。

胡永丰读书不多,“文革”中断了他学习深造的机会。现在,他从经营小店铺中得到了一些经验,用这些来自粗放经营的知识,要去成就一件大事业,管理一个大公司,就显得捉襟见肘。市场变幻莫测,只有产品,不懂市场经营迟早会被淘汰。于是,胡永丰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特别是餐饮业,他就是爱看,爱悟,爱品尝别家的菜,甚至会上门拜访,学习人家的管理。他经过一家餐店,一进门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管理水平,就可以看出这家经理或者老总的为人。他广泛学习探讨管理理论和知识,阅读《餐饮管理实务》等现代企业管理论著,到餐饮经营管理先进单位学习取经,发动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献计献策,邀请有关专家为公司把脉并出谋划策。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具备文化意蕴的信条,比如要求永丰人坚持“宾客至上、服务第一、敬业爱岗、爱店如家”的经营宗旨,“优质快捷、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树立品牌、实现双赢”的追求理念,“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的经营理念,等等;制定了完整配套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卫生管理、安全管理等等,并设计了各方面各环节的标准化流程、规定和要求,实施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与绩效挂钩等制度,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以及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机制。为了上规模上档次,2016年4月,对大雁塔大楼进行重新整修,永丰酒店和永丰岐山面馆盛装开业,打造成集住宿、会议、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酒店。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公司购置配套了微机办公以及经营管理电子化、自动化设备和电子监控录像系统,全面实施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管理。现代化严格管理的结果,使精工细作、调料考究、味美可口、价格适中和周到的服务企业精神,融入出盘的每一份餐饮品,得到了中外顾客的一致好评。

早在1991年和1994年,他的店铺先后被陕西省个体劳动者协会、陕西省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个体户”“省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此后,随着永丰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永丰事业的蒸蒸日上,省、市、县各级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03年8月,永丰岐山面被西安市消费者协会评为“西安名贵小吃”;2004年7月,公司饭店被西安市商业贸易委员会、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评为“西安餐饮特色店”;2005年,被西安市物价局、物价协会评定为“一级店”;2007年5月,被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评为“陕西餐饮名店”,“永丰岐山面”和“永丰岐山擀面皮”同被评为“陕西名小吃”;2008年11月,公司饭店获得陕西省饭店协会授予的“绿色饭店”称号;2009年10月,“永丰岐山面”、“永丰岐山拼盘”和“香味猪蹄”被中国烹饪协会、腾讯大秦网、华商报社联合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献礼菜”,同年11月公司又获得陕西省饭店协会、食文化研究会颁发的“振兴陕西饮食文化突出贡献奖”;2010年1月,永丰岐山面馆被陕西省商业厅、旅游局评为“陕菜示范店”……永丰事业的荣誉,像金色的阳光,铺满了通向未来的大路。

踩着金光大道,胡永丰迈着矫健的脚步奋进,昨日的汗水,凝结成胸前一块块闪光的奖章:“正宗岐山臊子面传承者”“先进个体劳动者”“先进个体经营者”“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餐饮行业标兵”“陕西餐饮行业优秀企业家”“陕西经济人物百人榜”“新世纪餐饮行业风云人物”……他依靠逐步建立起来的实力,当选为岐山县餐饮旅馆业商会名誉会长、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陕西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理事长。在业内,他被誉为“岐山面大王”!

 

永丰公司办公室悬挂着一幅名人墨宝,胡永丰非常崇尚这四个字:“清风峻节”。这四个字,就是对他人生的高度概括和精准写照。三十多年的创业路,他一直信奉稳健诚信的为人之道和坚韧求实的工作作风。他似乎常常憨厚地笑着,脸上自然洋溢着谦和、宽厚、仁义的温柔。艰难打拼中他感悟到,世间幸福的秘诀只有八个字:“心怀感恩,自爱爱人。”他经常教育干部职工要“仁者爱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都必须有一份宽容的心,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无论对同事、朋友,还是萍水相逢的顾客,都要以诚相待。他对员工讲,打算在永丰公司干到底也行,打算学习几年出去独立创业也行,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必须讲诚信,坑、蒙、拐、骗做不好生意,唯利是图干不了大事。“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人聚财来”,民间的俗谚都是老百姓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胡永丰永远铭记祖辈传下的家训:“踏踏实实做人,诚诚恳恳做事。”正是基于这样的做人原则,胡永丰最终成就了他的“永丰事业”!

胡永丰的办公室还挂着一副墨宝,上书“百善孝为先”。他认为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老人没有孝心,那他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对没有孝心的人,他从来不交朋友,这是他做人的一个原则。这本是家庭的事情,胡永丰却要拿到公司大会上讲,他说我不相信在家里连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在公司会包容同事,在工作中会善待顾客,在社会上会混出个人样来!他的父母都已年过九旬,虽然兄弟姐妹五六个,都对老人关怀备至,但他还是十天半月要回家一趟看望老人。母亲重病卧床多年,平时吃的都是贵重药品。他花在老母亲身上的钱是用百万数来计算的。请老人来西安住,老人不习惯,那就住在老家,兄弟三人的媳妇轮换着管,都尽职尽责。这个充满孝心的家庭,自然得到村上人的赞誉。

永丰公司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胡永丰从心窝里掏出一句话:凭的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胡永丰对党、对社会、对人民常怀感恩之心。他教育员工守法经营,无论如何也不能越过法律这条底线,并常常督促公司财务人员按时足额缴纳国家税款。近几年,永丰公司每年向国家缴纳税款已达50多万元。二十多年来,先后在永丰公司工作的员工近万人,他们在永丰学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学会了厨艺、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他们中不少人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店铺。胡永丰宣示,离开公司的,有一天又想回来,公司的大门是永远敞开的!

小生意为了养家糊口,生意做大了,就有了它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胡永丰十分敬佩的商界精英有两个:李嘉诚、比尔盖茨。他说岐山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民俗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岐山臊子面,更是岐山人永远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没有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没有今天的永丰事业,就没有永丰人今天的成就。他在做大产业同时,自觉承担起弘扬西周饮食文化和整合岐山传统品牌的使命,在改革和探索中做了大量工作。2007年,他听说县上举办臊子面大赛经费困难,便慷慨解囊并冠名一路支持到底。2008年四川大地震,他带头捐款,并动员员工奉献爱心。多年来,家乡修桥铺路建校,开展民间文化活动等等,只要他知道,他绝对予以资助。家乡的人来到西安,他热情接待,永丰酒店因此被大家称为家乡人的“联络站”。

胡永丰热心公益事业,善于助贫帮困,其义举和善行有多少?他说不清,他不用记住这些琐细的事情。他说: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成就了事业,用微薄的力量回报社会和人民,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的夙愿和荣耀!

840251834971121608.jpg 

李三虎作者照片

 

      李三虎,男,生于19575月,省作协会员,省史志协会会员,大学文化程度,编辑职称,1979年凤翔师范毕业后从教4年,1983年从事地方志工作至今。曾任《岐山县志》编辑,《岐山年鉴》执行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困惑山庄》、报告文学集《步入辉煌》、长篇纪实文学《冯家山的激情岁月》以及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等100多万字。中篇小说《田麦花》于1997年在陕西省地方文艺期刊联合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困惑山庄》于20015月获宝鸡市优秀文艺作品二等奖,短篇小说《走近父亲》于2002年收入《陕西百年文艺经典》,《冯家山的激情岁月》于20106月获宝鸡市第六届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策划编纂出版《岐山年鉴》4期,其中2004年卷在2005年首届中国地方年鉴评比中获框架设计优秀奖;编辑出版《岐星村志》《岐山县军事志》《岐山县水利志》《宝鸡市国资监管志》《宝鸡市烟草专卖志》《宝鸡市人民政府志》等10部部门志,其中《岐星村志》于2003年获宝鸡市首届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在《陕西地方志》《说古道今》等杂志发表文史资料及论文多篇。被称为文学创作与地方志工作的双栖作家。

 

采风文化传媒宝鸡工作站:于安林推荐


CopyRight © 2020 采风文化传媒网 www.cfwhcmw.com All Reserved 陕西世纪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并保留所有权 联系电话:029-8256 834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科技五路8号数字生活B座22611室 陕ICP备:18000555号-5 公安网备:11214114521452号